Pages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活動筆記] HPX Campus 9 – 給學生入門的9件事:網路、設計、使用者經驗

最近放大假在享受人生,好久沒寫部落格了...XD

今天要分享的是Tower參加HPX Campus的活動筆記:)

HPX的總稱是網站企劃輕鬆聚,也是串聯起身邊多個好友的網路工作者社群,致力於推廣UX(使用者經驗),延伸有HPX讀書會HPX Junior及HPX Campus 活動,儼然是個大型邪教(誤),活動中常會出現旁邊這群人的身影XD。這次參加的是Campus 9– 網路、設計、使用者經驗活動,主講人是知世安索帕的使用經驗設計副總監陳啟亮(XXC),他同時也是Uigathering(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的理事。這位超重量級講者果然吸引了非常多人參加這次活動,下面聽眾很多也都大有來頭,幾乎把場地都坐滿了。

這次分享的方向從網站企劃的現狀切入,講到UX(使用者經驗)是什麼,再講到行銷與UX的關係。看到下面這張投影片時真的都要落淚了。不用懷疑,這是網路圈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也正因為這個世界不斷重複上演著這樣的戲碼,UX及UCD(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將是所有產品設計在未來的走向。扭轉以往客戶說了算或老闆說了算的思維,把決定權及淘汰機制交還給使用者,由使用者來決定我們的產品及設計好用與否,讓產品真正解決使用者的生活問題。

UX的範圍其實相當廣泛,需要各領域的人員共同執行。目前不論理論或實務上都發展出多套方法。然而,重點不在於學會所有方法,而在實際運用所學的1~2種方法,累積實務經驗。UX也不光是某個角色的責任,XXC建議初心者先培養一項專精的執行技能,再由這個領域的專業進入跨領域的UX。聽到這裡,感覺UX似乎抽象又困難,但UX的出發點其實並不如想像中艱澀,不外乎就是需要對人事物的好奇及觀察,以及對使用者的貼心。

活動進入尾聲,很多人會衝著『行銷』二字來看UX。有人會覺得行銷與UX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但其實UX是一個整體概念,不僅只在產品或網站的使用介面,服務流程以及使用時的體驗也會影響使用者觀感及使用意願,最終就會反映在銷售數字上。


最後整理出講題提到的9件事,分別為:
  1. 蠢事不蠢,有一天就會是創新(但上帝沒有保證有一天會是哪一天)
  2. 解決問題才有價值(而不在你拿了幾張證照,會了幾套工具或軟體)
    2.5. 問題越大越急,收費越高(對於有獨到美感的客戶,你就不需要白費力氣  了,因為它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3. 設計不只是風格,也要改善生活(但設計師該會些什麼)
  4. 創新是源於勇於犯錯,積極改善(沒有風險就沒有創新)
  5. 條條大路通羅馬(從自己基礎的學科出發,學習與其它學科合作)
  6. (使用者經驗的研究方法)只要記得1 2點就夠了(多學無益,要懂得運用時機)
  7. 不是只有設計師才懂使用者經驗(使用者經驗是跨領域合作的結果)
  8. 行銷也是一種使用者體驗設計(並不是只有設計師是新世界的神)
聽完整場分享後,對一個網路從業人來說,每一個項目都心有戚戚焉。現況看似有那麼些無奈,但因為對這個行業懷有熱忱,以及想要把網站或產品做好的心,希望未來慢慢能扭轉業界現況,營造更正向的發展環境。這是HPX活動一直以來的宗旨及信念,也是吸引我持續參加HPX活動最主要的原因吧:)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2012年翻轉巴塞隆納建築講座有感

2012年3月的午後,因緣際會參加一場分享巴塞隆納建築的旅遊講座,透過建築師的眼睛重新遊歷巴塞隆納這座美麗的海港城。


2012-03-24 15.37.18  陽光微醺的週末,坐在仿古的台灣早期建築中,隨著台上一張張幻燈片的導覽,講者以建築師特有的角度搭配風趣的旅遊經歷,帶領著我走了一場時光追朔,也才發現一件先前從未留意過的事情~~原來今日的我特別偏愛拍攝建築間的光影之美,是從多年前在巴塞隆納養出的習慣,而迷上裝置藝術的結構之美也是從踏入這座地中海旁的陽光城市開始。
晚了七年後的今天才發現,或者也意味著某些事情似乎逐漸有不同的角度,但確實在講座分享時:體悟
原來生命片刻當下發生的不經意事情,最後累積成生命的軌跡,帶領著我們有意無意地踏上轉變與探索不同,更感謝主辦人的一個問題,讓我恍然大悟。



建築是藝術家的文化作品集錦

活動結束的現場,親切的旅遊達人想了解我喜愛建築的理由,當下不加思索的回答頗怕言不及義。

但其實想表達的概念相當簡單~建築是城市最美的文化作品集。儘管我不是建築系出身,也無法理解架構、設計或種種建築相關的專業,但我很喜歡由線條與結構所拼湊的美;而每座城市的建築風貌代表了當地文化的具現化,也隱含著一座城市展現的象徵與印象。如果每個城市都有顏色和代表,那建築展現的就是最終極的"個人品牌"精神,透過遊走與穿梭,娓娓道盡這座城市無法訴諸言表的藝術和光芒。

2012-03-24 14.36.43

在巴塞隆納透過高地、米羅和許許多多的藝術家看見了一座色彩斑斕的城市


儘管在巴塞隆納的建築本身用色都頗大膽,設計也極具巧思,但其實這座城市的活力透過人類的想像力和豐富活潑的文化底蘊,透過『建築』如此的大型作品,建構了不可思議的活力;如果京都建築展現日式文化的靜逸,芝加哥摩天高樓具體了美式文化的浮誇,倫敦市貌展現英式文化內斂的悶騷,巴黎的建築則呈現一種文化瑰麗的藝術與浪漫,那巴塞隆納表達出來的就是西班牙式的大無畏和隨興,也因此讓巴塞隆納的空氣都彷彿跳躍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光芒。

透過建築,我看見的~是文化,是生活,是藝術,也是人們的日常,所以不曾特意了解建築的結構工法,只憑藉著『印象是否能穿心而入魂,產生最深刻
從建築起,由想像力終的呼應更勝其他』的感受,尋訪城市歷史。




回家後,努力想翻找當時遊玩巴塞隆納的照片雖未果,但卻透過片段的錄影資料,發現原來當初的巴塞隆納遊歷談論最多的記錄都是某處的建築樣子或是光影結構所激起的感動,這裡更是第一個讓我只看建築與裝置藝術的城市。最特別的是七年前的今天是我展開此趟行程的第一天,而人世流轉後,巧妙地在多年後的同一天,領悟人生的改變,或者在當下並無法察覺,但其實每一刻的經歷,甚至旅途中的不經意都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不自知,直到某個神奇的moment藉由情境領悟,也發現旅遊的影響比想像中遠大; 透過今天的活動更證實了先前想推廣旅遊概念的想法方向是對的嘗試。

當大多數的旅遊講座都是某達人訴說神奇的旅程與主打著某行程的販售,然而效益多半只是在堆砌著眼前的市場,而不是累積著旅遊的內容與質感。

跟著不同的專家,透過他們的眼睛旅遊某個地方的方式,匯聚的效果將不只是在產品銷售的本身,而是提煉產品銷售到更高的品牌印象經營和質感的推廣,更有勝者,也是累積了旅遊服務的內容和客群,這就是所謂的社群經營轉換到旅遊市場銷售的真諦。

2012-03-24 14.33.44  當今天的講座結束後,一起同行的友人們相互討論的熱絡,某句話敲醒了腦海的警鐘,一句話的結論是~所以旅途設計的本身並不難,難的是旅伴。當下覺得再認同不過,點頭如搗蒜。
不論是團體旅遊或是自由行的方式,儘管風景、住宿、食物、文化差異甚至很多事情都會影響一趟旅遊的好壞,但最直接影響的卻是一起參加的旅伴。因為一群志同道合的旅伴會加分整趟行程,而一個差異過大的旅伴,則有可能在三秒鐘之內毀掉一個難得的旅行。回到生活中的例子是我覺得埃及很有趣的最大原因也是因為同行的旅伴替這個金色國度加分甚多,所以這樣透過實體社群經營的方式加上產品市場所設定的門檻後,兩者相得益彰而凝聚的效益也更可觀,因為不只是經營旅遊達人的品牌,更有機會找到一群類似的同夥,以此降低毀掉一趟行程或市場品牌的機率。

時光機拉回到2005年的巴塞隆納 

摘錄一些2005年時的巴塞隆納照片,或者今日這座變化中的城市也增添許多有趣的元素,但總是希望記下當時的吉光片羽,紀念2012年3月24日下午的悸動。



   本文摘錄自 <<Phoebe愛旅行部落格--如果建築代表城市的色彩,巴塞隆納無疑是色彩斑斕的炫目>>
               更多巴塞隆納的照片可點此連結進入※2005年巴塞隆納照片集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暫停鍵(按)

"工作 工作 工作" 最近腦中想的大概就是這些事。(我的定義裡工作不等於上班 科科)
累的時候,挫折的時候,有時會感慨,會迷惘,選擇網路業當工作到底是不是好事,畢竟我離不開網路,它是興趣,它是生活,但也是工作。
因為是興趣,才得以堅持到現在,才有動力push自己往前走;因為是生活,它已經成為我的大部分;但也因為如此,一但開了電腦,看的想的大概也脫離不了這些東西,而它某種程度來說是工作。
偶爾~~會有很乾(榨乾、乾枯)的時候~~老實說。
還是要適時給自己些空間吧我想。
take a pause
(圖片出處:http://vibbis-viktigeting.blogspot.com/2011/11/pause.html)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我從Troy中窺見千百年來的企業文化與領導者心態

《願景》就是驅使你傻傻前進的動力,唯一難以預測卻也最容易了解的就是人性~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謝加‧凱普爾: 我們就是說給自己聽的故事(觀後感)

哲學部分:
我覺得他在傳教,他的思考模式有點像佛家的說法以大慈悲心去看待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最後都有一個單一的意念,他用了"空"這個字去說明他想找的東西,最後的的結論部分中文翻譯成和諧我覺得也許不是這麼的恰當,我到是認為那個應該翻譯成"禪"或"道",他在跟我們說明的是他所認知的"禪"。

創意思考:
他在講述創意思考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倒空自己的知識用感受的方式去摸索,去相信自己所累積的東西與直覺跟環境(宇宙)做一個接觸自然而然的會有所謂的火花,這種火花才是最耀眼的最容易打動人心的。

技巧部分:
他也在演講中說明了一部分他的運鏡技巧跟他想表達的意念,不過在這一部份我倒認為還有許多的討論空間,因我不是念電影的,也許有人能以更詳盡的方式表達我感受到的技巧,不過我好奇的點是有人可以很敏銳的抓到這些細膩的東西,但也有如我之類的必須靠說明跟意念拆解才能明白的人,在製作一部電影的時候是如何去抓到這個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呢?

使用者研究觀察部分(個人感想):
印度的TED的感覺就跟美國的TED感受差很多,依我自己的感覺,亞洲人的表達方式是較為內隱與含蓄的,美國的TED所給予的支持與鼓勵那種氣氛跟印度的就差異非常大,整體來說我覺得西方世界的風格較為強調鼓勵、開放、熱情、獨立思考......等的元素去激發他們國家的人民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我會覺得亞洲文化在這一部份上稍微被動與不足些,但任何事都是相對而沒有絕對,例如亞洲文化的溫和兼容與並續,強調整體而非個人主義......等,一樣有許多值得西方文化借鏡的地方。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Go Beyond The Cover


這是一支名叫Go Beyond The Cover的廣告片,約莫是去年底的廣告。由殭屍男孩(Zombie Boy) Rick Genest代言了一款遮瑕膏。Rick Genest是加拿大的刺青名模,全身上下都佈滿刺青,活像走動的骷髏頭。而這支廣告的內容,是一群化妝師用了相當大量的遮瑕膏還原了他本來的面貌,相~當~俊~俏(暈)。

(圖片出處:http://www.gobeyondthecover.com/behind-the-scene.aspx)
廣告以"How Do You Judge a Book?"為開場白,帶出主題"Go Beyond The Cover",創意及震撼度都十足。看養眼帥哥是這支廣告的一個重點(笑),然而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仍然是主軸Go Beyond The Cover。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很容易只憑我們片面看到的,就去輕易去評斷人、事、物。但真相就如我們想像嗎?背後必然有它之所以是這樣的原因?

Go Beyond The Cover,這句話深深印在我腦海中,成為我收藏起來的佳句之一。藉此時時提醒自己,多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客觀思考,探索背後的本質。

最後附上幕後花絮。 

Go Beyond The Cover官網:http://www.gobeyondthecover.com/